胡华雄
近日,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热度蔓延至资本市场,相关概念股遭到爆炒。对此,笔者认为,需警惕资本市场借势“蹭热度”的炒作行为。
A股市场在春节长假之后重新开始交易后,股吧、互动平台有关DeepSeek的讨论和提问就快速增加,这种关注度的骤然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传播规律,既体现了DeepSeek的“出圈”效应,也反映了市场对其影响力的真实关注。
然而,部分提问不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如何,总是问其与DeepSeek的关系。与此同时,部分上市公司的回应往往含糊其辞,或呈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。他们一方面否认与DeepSeek及其关联方有任何关系,另一方面却又隐约强调存在某些业务联系。在当下这个话题备受瞩目的市场环境中,即便是模糊的回应也可能被市场解读为与DeepSeek有关联,进而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。
在此情境下,我们有必要警惕几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提问者是否存在刻意诱导的嫌疑;二是上市公司的回复是否在故意保持模糊;三是相关方是否存在持仓利益的关联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审慎对待。
实际上,历史上一些投资者或上市公司蹭热点,最后一地鸡毛的案例并不鲜见。比如前些年A股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概念、独角兽概念、抖音概念等热门概念的炒作,最终多以烂尾和多输收场。彼时一些上市公司追逐相关热点最后转型失败,一些投资者捕风捉影高位买入,最终造成损失。
笔者认为,当前资本市场各方需回归本源,切不可利用DeepSeek相关热点话题 “蹭热度”进行炒作。
从投资者角度来看,通过价值判断、前瞻分析,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真正的含“DeepSeek”量,来进行投资决策,无可厚非。但如果只是盲目期待跟风炒作,无视相关公司的实际业务关联度和基本面,可能沦为击鼓传花的博傻行为,大概率将得不偿失。而且,如果投资者建议上市公司主动贴靠热点话题,而自己又该股票上有持仓,且无法排除利益关联,这种建议显然是不合适的,甚至可能涉嫌违法违规。
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,还是需要立足主业,立足长远,不为一时的市场热点所迷失方向。倘若和某些市场热点毫无关联,就应清晰准确地予以澄清,做到言行分明,信息披露准确完备,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广大投资者掌握真实情况。
此外,从监管角度来看,也需要加强对相关蹭热点行为的监管,加大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。
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
发表评论